“钢铁老王”上天堂从事非遗去了 没有了病痛他是不是会轻松一点

2024年04月28日 10:25:50 来源: 潮新闻 作者: 本网记者 蓝珊华

“非遗老王”去了天堂,没有了病痛,他是不是会轻松一点?

4月22日,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发布讣告,中国共产党员、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淼同志因病医治无效,于2024年4月22日凌晨1时14分在杭州逝世,享年62岁。

“非遗老王”王淼 图片来源:“非遗老王”公众号

一个我敬佩的老师,一位不断给我鼓励的朋友,“钢铁老王”上天堂从事非遗去了!

“危险无时无处不在”“今天上演生死连续剧”“王老师再次仙游!”4月“非遗老王”公众号上的推文,一直是惊险连续剧。我祈祷他能够像之前一样逢凶化吉、度过劫难……王淼在《非遗工作怎么干》后记中,这样写道:“不放弃不言败,坚持下去撑过去,也许还能迎来艳阳天!”相信老王一定是万分留恋这个世界,最后还是与这个世界不舍地告别了。

一次特殊的采访

2023年5月17日,我加上了王淼的微信,准备给他做一个专访。新闻的由头是,5月14日临海图书馆府城书房王淼特藏馆开馆,他将自己的一万多件珍藏捐给了家乡。

王淼文献特藏馆揭幕仪式现场。

当我发去采访邀请,王淼微信上回过来的是“您看明天晚上或者后天晚上行吗?”我的第一反应是诧异的,心想:病人难道晚上不好好休息吗?

但是,当记者在晚上7点踏进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的住院病房,傻眼了!

由于四肢瘫痪,王淼的两只胳膊比麻杆还细,特别是右手肩膀脱位更是支撑不起身体,一坐到轮椅上人就往右倒或者往前扑,人像一只虾一样躬起来,即使有人帮忙撑着头也还是坐不稳。看着王淼的家属袁老师非常吃力地将王淼抱上抱下,记者很想上去搭把手,但又犹豫万分,担心不专业会让他不舒服。

看见记者在一旁不知所措,王淼不好意思地说:“你们这么远过来,先坐一会儿,我马上好了。”

2023年5月,记者走进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采访王淼。

很难想象,在倒下的3000多天里,他仍坚持让家属把自己捆绑在轮椅上,用自制的简易牵引器把头吊起来,每天雷打不动,工作至少2个小时,口述出版了120多万字的非遗笔记,著有《金声玉振》《守护精神家园》《为美丽中国建言》《非遗工作怎么干》等书,在“非遗老王”公众号更新了几百篇推文……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天,微信公众号还在更新。

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,谈到了未来,王淼平静地告诉记者,“我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人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倒下,不再能起来,但我心中还有不少该做的事,就好像一块块石头,压在心底,只有完成了这些任务,我的心才能轻松,心无挂碍,跟徐志摩说得一样,挥挥手,不带走一片云彩。”

2023年5月,王淼接受记者专访。

那次采访注定是难忘的,我们两个年轻记者的内心被深深震撼。我以充满敬意的笔触写成此稿,摄影记者郑景怀则第一次尝试制作长视频来讲述王淼先生的故事,最后以“他用尽一生抢救非遗,却问爱人‘为什么要救我’”为题在潮新闻发布。

王淼看到报道之后发来微信:“小蓝好,刚起床,看到你和景怀的视频和采访报道。非常感慨,非常感谢!濒危剧种活了,非遗活了,我却濒危了。但是如果牺牲我一人,幸福千万家,唤醒民众千百万,投身非遗保护洪流,我值得。”

与王淼的接触,无疑是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洗礼。

两封信

5月31日,《他用尽一生抢救非遗,却问爱人“为什么要救我”》一文在潮新闻客户端发布后,“非遗老王”的故事被更多人所了解,转发、点赞、阅读量迅速上升,全网传播量很快达到了10万+。网友为王淼百折不挠、无私奉献的精神点赞留言:“王淼先生从事文化工作37年,能把一个事情坚持37年,这份执着令人敬佩。”“虽然身体被病痛困扰,但思想上王淼先生是巨人,还在不停发光发热!”“非遗老王燃烧自己为中华优秀文化点亮了一缕微光,这一缕微光终将照耀大地”……

在人们的关注和点赞中,王淼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振奋,于是他将这份感动和感恩付诸笔尖,在报道发布后,王淼给采访报道的记者和编辑部分别写了两封感谢信,希望借助我们的力量向给予他能量的人表达感谢,同时也寻求帮助——

“我正在重点整理两本日记——《一个非遗处长的工作日记》《我的康复日记》,这两本日记是我的心事,多少心血汗水倾注其间。这两本书稿能出版,我的心里会轻松不少。”即便几经生死,备受折磨,但他仍想着如何把这些困难转化为对这个社会、对他人有益的东西。

以前,他争分夺秒以时间赢得时间,以生命赢得生命,抢救非遗,维护国家文化安全,赓续传承历史文脉;后来,他与自己的生命赛跑,争取时间,他说还有心愿未完成,人生依然还有使命。现在,《一个非遗处长的工作日记》即将出版。

王淼在妻子袁园的协助下工作。

一份礼物

在第一次专访之后,王淼的一举一动总能牵动着我。大到出书,小到与他可能有关的人或者事。

今年妇女节,记者给王淼夫人袁老师(右)送去鲜花,和王淼一起致敬伟大的女性!王淼微信发来的照片。

“我只能动动口,动不了手,如果执行层面,落实层面,没人帮你,没人认真去帮你,那我也什么都白搭,都干不了,空有一腔报国志,奈何无人帮衬,此生罢了。”王淼的呼唤,也让作为媒体人的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。专访之后我们又写了一篇报道《如何把苦难转化为对社会有益的财富?“非遗老王”要出书了》为非遗老王发声。

去年,我采访了轮椅作家欧阳胜,将这篇文章分享给了王淼并留言:“王老师,我这次采访了一位轮椅上的作家,从他身上我看到,每一个人都能平等追求快乐,追求更高更快更强,也不由自主联想到了您。你们身上有两个非常相似的打动人的点:一是直面困境,不断超越自己;二是自顾不暇却仍有一颗兼济天下的怜悯之心。”

没想到非遗老王认真地看了这篇文章并回复:“小蓝好,您为残疾人鼓与呼,讴歌残疾人超越苦难,超越自己,超越小我,又是一篇感人肺腑、直击人心的人物报道!写作是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捷径,虽然他的空间被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地方,但他却奔向了更辽阔的天地。我也想像史铁生一样,把‘残疾人’划去,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。这些句子很经典!致敬小蓝!致敬欧阳胜!”

他本身就已经有许多自身没法克服的困难,心力交瘁,每天也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来继续他的非遗事业,却从不吝啬将自己的时间分享给我们这些小辈。

我们的力量非常微弱,能做的只有写一写稿子,但他总是在铭记、在给予、在感谢。

今年2月,记者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,王淼寄来的信,里面是王淼托人写的墨宝。记者 蓝珊华 摄

得知王淼去世的噩耗,有许多朋友和素不相识的人在他公众号上写下悼言:

“天地人一柱,羸弱之躯扛起浙江非遗,何为脊梁;家国梦三水,书生之心载动钱江奔涌,应铭青史。”

“四十二载从文,二十年使命,十载抗争,把根留住真铁骨;二百万言珠玑,一百篇雄文,七卷浩帙,美丽建言我当先。”

“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纯粹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,离我们远去了。”

王淼如同一个时代音符,铿锵有力,久久回响——在大时代洪流中,令人永远怀念的是生命不息、奋斗不止,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。

责任编辑: 钟黎明
相关阅读